端午节的文章(精选25篇)

端午时节话端午 文/无敌丁老头 端午节来到了。 大城市的超市里早已摆满了花色各异、香气扑面的粽子。就连我们小小的县城超市,绿豆馅的、枣泥馅的、沙馅的------五颜六色的粽子也是琳琅满目,占据了超市的醒目位置,成了人们一时的抢手货。 端午节,儿子儿媳...

端午节的文章(精选25篇)

端午时节话端午

文/无敌丁老头

端午节来到了。

大城市的超市里早已摆满了花色各异、香气扑面的粽子。就连我们小小的县城超市,绿豆馅的、枣泥馅的、沙馅的------五颜六色的粽子也是琳琅满目,占据了超市的醒目位置,成了人们一时的抢手货。

端午节,儿子儿媳非常关心我和老伴。几天前,他们就从千里之外打来电话说,端午节我们给你们二老寄去些粽子吧,北京的粽子质量好,好吃。我对他们说,不用了,咱家里现在什么样的粽子都有。再说了,千里迢迢这么远的路,买粽子的钱还不够路费的呢!

就这样,儿子儿媳的一片孝心被我们谢绝了。

散发了一天狂热的太阳刚刚藏进了西山后,我和老伴已吃过了晚饭,也许是多年来养成的一种生活规律吧,“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每天晚饭之后,我和老伴是一定要出去散步的,大都去溜溜超市居多,因为这样既能散步健身,又能顺便买回些吃的蔬菜瓜果来。

我和老伴漫步来到了超市粽子摊位,我指着粽子问老伴说:“端午节快到了,你想吃粽子吗?想吃我给你买几斤。”

“不爱吃!不爱吃!我咋看粽子吃着不放心,不卫生!”老伴脱口而出说。稍时,老伴反问我说:“你要是想吃粽子的话,还不如我在家里给你用江米、绿豆、莲子、枣干、葡萄干做呢,保证比这超市里卖的好吃!最起码要干净!”

“端午节不吃粽子能算过节吗?”我又问。

“依你说端午节非要吃粽子不中!”老伴说:“那好,端午节那天,我亲自给你做粽子,还给你炸油泡、糖糕和菜角吃!”

老伴的一句话,勾起了我儿时过端午节,老娘给我炸油泡、糖糕和菜角的往事回忆。

那个时候,我的老家人们过端午节,大都是不吃粽子的。时至今日也是这样,起码说吃粽子的人很少很少。再说,那时也没有卖粽子的,即使有,穷人也吃不起。端午节吃什么?从我记事儿时起,每年到了端午节那天,几乎家家户户是炸油泡、糖糕和菜角。这种过端午节的传统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端午节清晨一早,老娘就在厨房里忙活开了,先从集市上买回来韭菜和粉条,到家后赶紧调菜角馅儿,烧开水烫好糖糕面,搅上油泡面醒着。待到油泡面醒好了,老娘就开始点火炸起油泡、糖糕和菜角来。老娘一个人又是包菜角,又是捏糖糕,又是炸油泡,还得烧锅,还得往锅里下,还得往外面叨,忙得不可开交。可是,老娘能干,能吃苦,一人做就行了。用不了多长时间,老娘就炸好了一馍筐子黄腾腾的油泡、糖糕和菜角。这时,老娘就对我说:“趁热吃吧,油炸的东西凉了不好吃!”

我吃着老娘炸的油泡、糖糕和菜角,那味道真香真美真好吃,至今仍念念不忘,铭记在心!

如今,老娘走了,离开了我们,端午节再也品尝不到老娘亲手炸的油泡、糖糕和菜角了!

时过境迁。如今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别说县城里的人端午节吃粽子,就连农村老百姓吃粽子也不足为奇了!但是,端午节炸油泡、糖糕和菜角,仍是老家的一种风俗习惯。

端午节那天,你看,家家户户青烟袅袅;你闻,村庄里到处飘溢出沁人心扉的香气!

端午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由衷地祝愿祖国人民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啊,端午节,我快乐的端午节,难忘的端午节!

端午节,缅想的日子

文/秋园

浩荡西陵,悠悠万古,有一个不朽的灵魂恰与之交相叠映,风骨相契。在西陵峡口左岸,有一条著名的支流----香溪河。香溪河平静轻柔,它曾哺育了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诗人、楚国政治家屈原。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某一天,年轻的屈原身背行囊,吟咏着他那篇托嘉树而喻其身志的《橘颂》,从峡山腹地的乐平里踏入了楚国国都郢的宫殿。自此,他"图议国事,把问朝纲。"居廊庙间,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使楚王甚为倚重。

屈原生逢七国争霸、天下大乱的战国时代。楚的北面,强秦压境、虎视耽耽。一部春秋战国的大戏,数百年间精彩纷呈、波澜壮阔。春秋战国本无义战可言。其时,七国诸侯各怀心事,时而盟,时而战,无常反复、变化万端。其间,仇恨与阴谋交织、挑战与机遇并存,足以改写中国历史的诸多因素与契机稍纵即逝,善谋与伐者,即可钳制对手而把握主动。因之高下立见,结局已定。屈原本为文人气质,书生本色,又不擅长构筑足以防御暗矢飞来的屏障,怎敌得住争宠而擅谗谄者的曲邪之害,不仅草拟的《宪令》流产,还被昏惑蔽明的怀王怒疏,三闾大夫终被放逐发配。屈原的不幸源于楚国的不幸,也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不幸的屈原是在男人的舌箭和女人的祸水夹击下而遭到流放的,那深不可测的宫闱历来就充满着诡谲与罪恶。历史上,大凡命运多舛的遭际往往能孕育 造就出卓尔不群的伟人,更何况这是一位心怀坦荡、腹笥丰赡的才郎。于是,如椽大笔下便诞生了大气磅礴、逸响伟辞的《离骚》、执着竭忠而情系苍生的《天问》……这些辞章有如铿锵激荡的交响在西陵的峡谷叠嶂、素湍绿潭间响彻,千年如斯让人为之倾倒沉醉……

在我的脑海中,定格永远的是诗人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清癯身影。想那襟袖间生吐出的应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怆和激愤。孤清孑冷的迁客广袖长袍、翘头履上绉褶如破箐冷流,原本是身佩宝剑的腰间,却时时悬荡着一根弯曲瘦削的拐杖。诗人卜居本有心系国运、体悟民胞的仁爱心怀;他这样一位博闻强志,明于世事的仁者智者,应该深谙"君有道则仕,君无道则隐"的箴规之言了,而他还眷顾楚国,心系怀王。在困顿焦灼之下,诗辞原是可以安顿心灵宅宇的。于是,诗人胸中喷涌出华美冠绝的辞章便聊可自娱、柔曼曲折的潭波亦能拂去他烦乱的思绪、抚慰他心灵的创伤,使他忘却眼前的酷烈纷争;诗人苦苦问天,可是大厦将倾,苍天已然染病;诗人坚守高洁之志,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朽誓言千百年来激励着仁人志士们去追求去奋斗。楚国的山水若有记忆,应该记下这位儒者贤者孤寂苦寻的身影。

我曾经怀揣着一颗景仰崇敬的心来到诗人乘一叶小舟而行出深山峡谷的香溪河。河水妩媚幽深,两岸奇峰竞秀。我很欣慰,前来瞻仰和游玩的人群不少,但这里商业的意味居然很淡,不像许多人文景点喧嚣浮躁借历史名人而大发其财,弄得游客心中的风景荡然无存。在河的支流七里峡深谷中有诗人一尊方正高洁的庙宇而屹立数百年,那正是诗人屈原的诞生地---屈原镇。香溪河水清澈碧绿,倒影两岸一脉苍翠;七里峡间绝壁入云,自然神工清荣峻茂。我恍然悟到,诗人屈原的辞章之所以绚丽多姿、文采飞扬,由不得不让人一咏三叹、浅唱低吟而回味绵长,皆因这峡江的山水所染,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数百年间,鲜有能与之比肩者。或许,历史的烟尘已然埋隐去他沉思苦吟间的踽行足迹,我就站在峭壁间他一定曾跋涉过的崎岖山路上,期盼眼前这条曾经哺育诗人成长的香溪河能启开她涵咏久远的文化尘封,期盼有上苍的神助能让我思接千载、晤对忠魂……我久久伫立,被这里的神奇和灵秀深深感染,平添的声色与情致让我一会儿涌入满脑辞章,一忽儿脑海异常空落,不知不觉胸壑中又倏然生发出一串串无端的喟叹和真切的感怀。于是,缅想的情思被缓缓流逝的溪河水拖曳得悠远绵长……我蓦然悟到,古往今来各色人等俱皆有着对生命最本能最朴素的拥守,生命何其美好和珍贵!而诗人却弹冠振衣宁赴清流。也许,他纵身投江之举不单单饱含对楚王的无奈与哀怨、对世俗的激愤和反抗,那濯尽尘世污垢、葆有皓皎之身的生命绝唱同样闪烁着人性中悲怆壮美的光芒。让人心慰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诗人已经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而忠魂也早已成为一代代 中国人心中虔诚而由衷的拜谒,它昭示的乃是文化精神蓬勃生命的熠熠光辉。

屈原沱水软温柔,汩罗江清波粼粼。五月的三湘大地秀美柔丽,灵秀的南国水乡处处蕴含着无尽的生机。千百年来,作为屈原化身的汩罗江,每逢端午节,那里因屈原而龙舟竞发、百舸争流。端午,早己演化成为华夏民族传统的民俗节日,更是作为一种浓缩了历史沧桑的文化符号深深地镌刻在世代中国人的心坎上。因而,人们的心绪就会由汩罗江而接续西陵峡,从姊归延伸到香溪河上的屈原祠。这是一条独特的文化长廊、精神传承的纽带。政治家的屈原、大诗人的屈原已然与端午一起辉映神州、万古长存。由这一点看来,端午节,不仅仅只有缅想。

端午节的仪式感

文/赵晓晓

节日似乎总与食物有关,元宵吃汤圆,中秋尝月饼,端午节自然要吃粽子了。老家的端午节,总带有一种仪式感。节前,父亲总要把糯米拿出来晒晒,那是专门留着包粽子的。母亲也翻出了饭豆和花生米来,细心拾去那些有虫眼的。我们小孩子则早早地准备好竹笋叶,专挑又长又大的捡,心想那样的笋叶包的粽子自然就大些。端午节那天,父亲总是起个大早,在太阳还未出来前就背回大捆的艾蒿。那些带着露水的艾蒿,被我们纷纷插在屋檐和窗台下。父亲说,端午节那天的艾蒿,驱蚊止痒效果最好,晚上要泡艾叶澡。我们倒不关心这些,吃香喷喷的粽子才是最重要的。艾蒿一插,似乎就有了过节的氛围,全家人开始忙碌开来。母亲忙着淘糯米时,我们就把笋叶洗净,放在水里浸泡着。那些被我们珍藏的笋叶,既光滑又柔韧,自带一股清香。浸泡后的糯米和饭豆、花生米一起拌成馅,然后用笋叶包起来。奶奶总是包得特别认真,常常是边包粽子边讲端午节的来历。“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是奶奶最爱背的一首诗,以至于她包粽子时,总带着一种虔诚,粽子也包得中规中矩的。母亲包的粽子就不一样,有三角形的,也有圆锥形的,非常好看。青黄的笋叶将馅儿层层裹紧后,用一根红色的细线捆绑住,打了一个活结,一颗粽子就大功告成了。我们总是尽力多包些馅里面,一副馋猫的样子。粽子包好了,齐齐地摆满了一大簸箕。那粽子真是姿态万千,一眼就看出是谁包的了。从粽子进了蒸笼开始,我们就不时投去热切的目光。闻到粽子飘出的香味时,终究抵挡不住诱惑,守在厨房不肯挪步了。热气腾腾的粽子端上桌时,我们早已按奈不住,闻了又闻摸了又摸。第一笼粽子是要敬祖上的,接着是递给爷爷奶奶,然后才是我们小孩子的。一颗滚烫的粽子到手,忙不迭去剥,一边剥一边吹着气。顿时,粽子被我们剥得芳香四溢,剥得龇牙咧嘴,直到露出白里透着红的馅儿。糯米糍糍的,饭豆粉粉的,花生米香喷喷的,还没咬一口早已是口舌生津了。蒸好的粽子,母亲总要吩咐我们给邻居们送些,我们也尝到了邻居们包的粽子。奶奶说过,“吃过百家粽,就是一家人”,邻里之间因粽子而和谐无比。每年的端午,我都要回老家,和家人一起包粽子,是最幸福的事情。

又是一年端午节

文/徐春

儿时的端午节,家家户户包粽子,炸麻花,门前挂上艾蒿叶,进门时一股香味扑鼻。大人带着孩子早早等在州河岸边,一声号角,龙船上响起有节奏的击鼓声,几只龙船像离开弦的箭,船上的汉子穿着背心,胳膊上的肌肉在阳光下展示着阳刚之气,众人划桨,气势恢宏。看热闹的女孩们兴奋的挥手呐喊助威,河里的鸭子欢快的扑腾着翅膀,岸上观众扯开嗓子喊着加油。

不知从哪年开始,端午节没有划龙船、抢鸭子的活动了,端午节的州河变得冷清了。

今年端午节,我和妈妈慕名去了凤凰西村的“温馨港湾”,一个浪漫又诗意的名字,那里客人爆满。我和妈妈只好另找农家乐,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又步行了1.3公里,被晒得眼冒金花时,到了王家山。看见路边的广告牌,是“庭院农庄”的路标,顺着路标往里走,进了农庄,与“温馨港湾”相比,这里生意冷清了许多,但是这安静的庭院,却正是我想要的。

院坝边上的核桃树吸引了我,来到核桃树下,不自觉的朝屋子里张望,似乎在期待什么。一位70多岁的老人身系围裙从屋里出来,她用围裙角擦着脸上的汗水,我一下愣住了,这画面和铭刻在我脑海深处的那幅场景是如此相似!熟悉又遥远的记忆瞬间越来越清晰,一个顽皮的小丫头和表姐放学后蹦蹦跳跳回家,还在院坝边上就大声朝屋里喊:“外婆,外婆,我回来啦!”外婆听见喊声,笑盈盈的从屋子里出来,用围裙擦拭着被柴火烟熏得泪水直流而睁不开的眼睛……

年轻老板娘热情的招呼我们,我才回过神来,说了我们的订餐需求,然后坐在院坝里悠闲的喝茶聊天,享受山顶的清新空气。院坝里还有一家人,带着一个呀呀学语的小女孩,她时不时回头对我笑,表示她的友好,样子可爱极了。妈妈看着那小女孩,想起我小时侯的事情,说那时候的我学爬、学走路、学说话都比同龄孩子早,是附近出了名的小精灵。“那我后来咋个就变得这么笨呢?语言表达能力也这么差呢?”我小小地怼了一下妈妈。

农庄还真不错,午餐可口,于是又订了晚餐,老板给我们加了一个“面鱼儿”,面粉里加了鲜茴香,用油炸成小鱼儿的形状,吃着茴香味的“面鱼儿”,童年时过端午节的味道又在记忆中活泛开来。

那时候,爸爸一早去菜市场把食材采购回来,妈妈和几个邻居阿姨坐在各自的门前包粽子,大家住的是通走廊的房子。她们一边包一边分享着自己包粽子的技巧,然后比谁的方法包得快,谁包的形状好看,交流完之后就各自进屋,开火煮粽子。不一会儿,满走廊飘散着粽叶香,馋得我直流口水,小伙伴文儿和她妹妹端着一盘油炸“面鱼儿”大快朵颐,我盯着盘子里那金黄色的“面鱼儿”移不开眼睛。文儿妈妈和段阿姨知道我们家孩子多,经济拮据,她们给我们家送来自己炸的“面鱼儿”和麻花,我迫不及待的抓起“面鱼儿”,放进嘴里,外脆里软,油炸的香加上清新茴香,刺激着我的味蕾,慢慢地咀嚼好久,想让香味在嘴里多停留一阵。

吃过晚饭,我们沿着公路下山,晚风拂面,身染余晖,妈妈开心地采摘路边的树叶,辨认着各种植物……我脱口而出吹起了轻松的口哨,那一刻我的心情是轻松的,妈妈也是快乐的。

时间一年年过去,大脑记忆内存有限,忘记了许多人和事,而有的人和事,却永远保留在记忆的深处,舍不得删除,总会在某些时候或某些环境想起来。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和妈妈互换了角色,照顾着渐渐老去而多病的她,想着法子陪她,让她快乐开心。仰望天空,一抹晚霞似乎幻化成了外婆的模样,默默地对着我和母亲笑。

粽子飘又香

文/梦缘亭思

又是一年初夏到,又是粽子飘香时。

五月五日,就是我们过的端午节之际,也是大家聚集在一起共享吃粽子之时而不忘老祖宗赋予给炎黄子孙的传统习俗,不管在何时都不能背离和忘记生养过我们的父母之心,培育过我们成长的乡土之情;几十年后,不管你发展有多大变化,始终保持已往的情调和本色,始终不忘故乡人。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才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基础。

路过菜市时,我耳边传来清脆地叫卖声:“新鲜粽子,新鲜粽子,2.30元一个!”循声望去,只见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在卖粽子。清纯特有的粽子香味扑鼻而来,我豪不犹豫一下子买了十个的同时,我们单位随后也刚刚分了两袋新疆本地的粽子。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粽子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我爱吃粽子,因为那醇厚的粽香和浓浓的母爱掺合的味道已积淀在记忆深处,散发出清纯的芬芳,勾起我无限美好的回忆。

如今在超市里或是小摊铺上都可以买到粽子,而且包装精致美观。可是,我感到好象总缺少一些什么的,远远没有儿时母亲包得那么好看,味道也没有那么爽口。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端午节的前一天,我们村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那天早上各家各户都会到各自的亲戚家或本村邻居家的小竹林里采回大竹叶,回家后将它用热水浸泡三至四小时。等备好所有的原料后,大娘、姨姨、大妈们便三五成群聚在屋里一边逗乐一边比赛包粽子的表演:她们一边包粽子,一边在聊天,哪家的儿女很有出息,哪家的庄稼又特好之类的话题。在她们的笑声中,竹叶和原料在她们手中飞舞,一个个棱角分明、小巧玲珑的粽子在她们灵活的手中成形。我们这些小孩子则在一旁争论不休,“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你的!”那种急迫的神态,似乎马上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粽子一样。年纪比我们大的哥哥姐姐们就显得可爱多了,他(她)们也在学着老人包粽子,在笨手笨脚的依样画葫芦后,一个个被五花大绑的粽子也纷纷成形,但大小不一,有些还没绑好,米粒从便从缝隙里漏出,惹得我们在一旁哈哈大笑。

粽子包好后,得用小火慢慢的煮着,一煮就是一个晚上。端午节那天早上,天刚刚亮,我和弟弟起床后做第一件事就是往厨房里冲,此时厨房热气腾腾,弥漫着粽子淡淡的香味,令人垂涎三尺。这时,我们就顾不上洗脸漱口了,毫不犹豫的从那热气腾腾的锅里提出一两个小粽子。湿漉漉的粽子烫得我们不断的把它从左手换到右手,又从右手换到左手。一下了没办法吃的,我们只得双手捧着粽子不断吹气。母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我们的身后,看我们那副猴急的神态,便会给我们一人一个碗,口里说着“不急不急,慢慢吃!”我们能不急吗?盼星星,盼月亮,就盼望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粽子稍冷后,我们便迫不及待的剥开粽叶,用一支筷子对着那雪白晶莹的粽肉扎入,把粽子放在盛有白糖或是蜜糖的碗里轻轻一滚,然后将其高举过头,昂首慢慢的咬,口舌生津,不腻不粘,香气泌入心间。那时,我们感到再也没有什么比这一刻更幸福了。

第二天,母亲吩咐我把包好的粽子给门子的爷爷、婆婆、大娘家送,到了下午又嘱咐我再给舅舅家送,让外爷外婆和妗子们尝个鲜。不光是我们家,在当时的农村各家各户都有这个习惯,邻居的、亲戚的相互赠送,还有送香包的,色泽各异,藏戴在衣服里以视吉利,让上天保佑。

如今,我从部队到地方工作一转眼快四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来自各方面压力的加码,慢慢的养成了现代人的依赖与懒惰,习惯了用现金来购买食品的便捷,失去了传承民间传统手艺的热情。只有在节日里收到母亲托人送来飘香的粽子后,才感到汗颜,感到母亲给予自己的太多,而自己给予母亲的又太少了。现在,面对这十个和单位分的飘香的粽子,我已没有了少年时的那份激动,可这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的习俗却勾起儿时,我对粽子飘又香的美好回忆。

变革经济的发展社会,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滋润了人们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享受多元个性的追求,仍未隔离和背弃中华民族的传统端午节——粽子!

端午日记

今天是端午节,又下了一天的雨。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变得越来越关注天气了。

正如股民关注股市,正如家庭主妇关注柴米油盐的价格一样。

天气好,工作顺畅,我的心情也好。

我要的天气好很简单,就是只要不下雨就好。

如果天天不下雨,又让我觉得自己很自私。

我要的好天气,然而又常常事与愿违。

海边的天气,说变就变,也常常考验我应变的能力。

浪漫的诗人总是把海边的风景想象的很有诗意,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深入生活。

我不是一个应变能力很灵活的人,固而会因为天气变得焦虑。

不管怎样风云变幻,想想在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有常的,我的内心又会强大起来。

好的坏的终将都会过去,我心又会很自然的舒展开来。

今天是端午节,让我想起了妈妈包的粽子。

已不知有多少年没有吃过妈妈亲手包的粽子了,很是想念。

我不知道有中国人的地方粽子最好吃的在哪里,但是我觉得我妈妈包的粽子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

也不知为什么现代人能亲手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也许就是生活改变了我们。

我们常常被生活改变,改变的失去了淳朴,善良,正直,我也常常会这样。

公司明明有规定进入工作现场的人员一律要戴安全帽,这明明是一条很人性化的安全要求,却总有人不自觉。

在工作中有很多规定的出发点都是好的,而常常有人嫌弃是多此一举,他们有意识的去抵触。

我也常常去要求一些人要自觉的戴好安全帽,我甚至会给他们讲一些大道理,为了他们的安全。

安全对我们真的很重要,我总是不厌其烦的对他们讲,而从他们的脸色我更看出了他们一定嫌我很啰嗦。

我们中国人有句话古话说的好“不见棺材不掉泪”,不也是提醒我们要注重安全吗?

我们中国人常说要多读书,读书人明事理,他们也是读过书的人啊,为何也总是那么不明事理。

私下里我偶尔会问自己,难道是我的思想太村姑了太村佬了么,让他们无法欣然理解。

在工作或生活中,我的善意常常会被人不接受,甚或被人嗤笑,这是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我又不免恶从心头生,那就愿他们早点厄运降临吧。

那样我又会自责,有一种罪恶感,做人何必要那样呢,尽心就好,一笑而过吧。

今天是端午节,公司每人发了四个粽子,我把它煮熟了,却无人分享,悲哀。

是人都需要朋友,那种彼此纯无功利心的朋友,这样的朋友还会有吗?

没有了真正的朋友,是因为我们太自私了,我一直这么认为。

我也曾很想无私的交些朋友,可是在这种功利性环境中真的很难,也许是生活太不容易了。

如今,想要交朋友就要舍得花钱,然而真实的朋友就是花钱也交不到了。

今天是端午节,又是风又是雨,我不免又想起了曾经在这一天我做过的热血事件,那就是和同村的小伙子在风雨中划龙船。

那时的此时也是如此,风大雨大,天气凉凉的,我们依然热血的想要划龙船,敲起锣打起鼓,一次多么难忘的经历啊。

有的事情不是不可能做,就看我们有没有那股热血。

有的事情只有在我们最热血的年纪才能做得出,做过了也不枉年轻过。

今年的端午节又是这样在风雨中度过了,在我的记忆中有很多端午节是这样的。

这样也好,有了雨水,江河湖海的水也就多了满了涨了,这样才适合划龙船。

这样也好,老天有意多下点雨水就是为了成全我们中国人的端午节。

端午时节粽飘香,风调雨顺好划船。

端午节让我们记住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他投身汨罗江,他的爱国主义是如此的浪漫。

有时我会想,如果屈原投的是海而不是江,也许故事会更浪漫。

端午节包粽子

端午来临,今年的端午心情似乎不一样耶!今年比较勤快,打算不买粽子吃,自己包,可繁琐的准备工作搞得我晕头转向,请教朋友喽!嘿嘿!朋友就是朋友,告诉我都买什么,我一遍一遍的跑市场,终于抢购齐全,可面对一大堆东西,不知从哪里入手?朋友看我抓头皮,说了一句让我感动的话:别犯愁,交给我!我激动得上前拥住她,连说:感动感动。

没想到香甜的粽子好吃,做起来麻烦。我初一就准备,到现在才可吃到嘴,步骤:先把叶子用水泡上,原因干叶子易碎,泡后叶子有了韧劲,泡到时间后在一片叶子一片叶子的洗。再把米淘后也同样用水泡,糯米泡的时间长粘性就出来了,每天换两次水。两天后,我向朋友求援,朋友二话没说就来我家,我把所有的东西放到她面前。她开始包起来,朋友的手艺真不错,呵!这些东西转眼工夫,一大堆种子包好了,大小都差不多。我为朋友竖起大拇指。

我以为粽子包好了,一会就可以吃到嘴,朋友说不可以,煮熟后还得等第二天才能吃。

看着冒着香甜气味的粽子,直流口水。到了半夜,实在忍不住,偷偷吃了一个,味道不错耶!

可算盼到天亮了,打开锅盖,嗯!粽叶飘香,迫不及待先下手为强,一连吃了好几个,终于解馋了。

把我的喜悦分享给朋友们,哈哈!十斤米包成的粽子,转眼就被我送得所剩无几。朋友们差不多都尝到了。嘿嘿!可我的宝贝差点就没的吃了。

端午节的思念

2012年6月22日,夏至,农历五月初四,从2010年9月7日起,这是我在北京的第二年,即将到来的是第二个端午节。大家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可在校园的集体宿舍里,跟着一群求学北京的同龄人相依为伴,感觉里未有悲伤,节日里大家反而可以寻些乐子。我们还未曾背负压力和担子,想在最好的年华里看够外面的世界,心总是疏朗着向外的。家人对我的牵挂大于我之于他们。

偶然看到姐姐一条@了我的状态:“想念外婆的甜酒”,心里微微有些颤动,险些沉醉在甜甜的酒里。这感觉那么熟悉,那么深刻,那么温柔。有的东西就算不常想起,却总能如流淌在血液里一般,感觉真真切切。它携着久远的生命力,伴随着你一起迁徙,偶尔远离,哪知情意更浓。

这是五月啊,一个艾草飘香,家家户户祈求清净健康的季节。对于家的感觉,我依旧停留对在老一辈人的印象中,总有一个精干的女人,将家里的各种活儿安排得有条不紊。这些女人们,足以构成乡土社会里最靓丽的风景,她们对这神奇变化着的自然仿佛有着先天的感知,到了哪个月份,要做哪些事情,是一样也错不了的。小时候,总对这些神奇的日子充满了期待,因为家里早早地就开始准备,这些天跟往日里总有些不同,或是家里多了些摆设,或是多了些吃食,即便是要行些复杂的礼数也是好的。那时总爱跟在大人们屁股后头,问东问西,偶尔用手触摸一些被“明令禁止”的东西,明知会触犯规矩,但依然心向往之。因为在小孩总是喜欢新奇的。更何况在那个时候的我们眼里,自然和人是依靠着一种多么精妙的时空、象征物发生联系呀。

记忆里,外婆是一个将这种角色扮演到极致的女人。晚上睡觉之前或者白天无事的时候,她总喜欢用缓慢的节奏拍着手,轻声念叨什么节日将至,家里又该准备些什么了。特别是酿甜酒,精准的日期是不能少的,既要保证气温足够高,能酿出好甜酒来,又要保证甜酒能保存到端午节儿女回家的日子。之所以要保存,一是怕气温高,搁久了不好吃;而是怕我们这些馋嘴的没了节制。但实际上,外婆每年都得酿上好几次,一来先测试气温和各种材料的配比,二来满足小辈们的哀求。

那时的外婆总是幸福的。老人腿脚总是不够好,平日里无事从来不上二楼,可一到了酿甜酒的时候,总得亲自端着一大盆未酿的甜酒到二楼去,挑选一个气温最高的地方,先用塑料膜将甜酒封好,再实实地捂上被子,保证甜酒发酵得味道鲜美。这一上一下,早就累得气喘吁吁,可这份工作,别人是如何也替代不了的。这是外婆的骄傲,小辈们享受着老人的收益,她自然是只有满足和高兴。

甜酒的制作方法不算简单,耗时又长,而且商店里早能买到。可大家伙儿都嫌买的不好吃,酒味儿不够,米不多,不实在,还是外婆自家做的,吃得最习惯。可记忆里,外婆自己却很少尝尝自己酿的甜酒,兴许是小时候只顾了自己吃,从来顾不了其他人了。外婆做的时候,还得常估算下分量,得足够大家伙儿吃上几顿才行。可最让我暗中窃喜的,还是最后大家都散去,只有少数几人能独享的部分。将最后的一些甜酒放进锅里煮热,等到白雾腾腾的时候,搓小汤圆一个个往里放,七分熟时往里打上几个鸡蛋,白花花的一片,既晶莹剔透又醇厚芳香,集全了我的最爱。这个时候,外婆才开始照顾下自己,用油条蘸着吃,是她最喜欢的味道了。

这个我在其他地儿再也没瞧见过的甜酒汤圆鸡蛋羹,怕是小时候,对艾草飘香的五月最大的期待之一了。酿甜酒的盆、厚实的花被子,依旧那么亲切。另一个期待,应该来自外公吧。

外婆和外公颇爱拌嘴,在一旁的我常常被逗得偷着乐。他们的角色有些像地主婆与长工,外婆总是领导和支配,外公总是服务和顺从,儿女们常心疼外公,但我知道,这是他们之间几十年无可替代的亲和爱。五月最受人瞩目的粽子,也常常在争吵和斡旋里产生。

外公总是忙活着其他事情,对家里的小事不甚关心,但外婆却比儿女回家过节看得比什么都重,粽子是得早早准备好的。因此,难免听见外婆抱怨甚至呵斥外公包好粽子,因为外公的手艺在家中无人能及,也不可替代。但最后的结果似乎永远都是某个下雨天,外公无法外出,便老实在家里完成“任务”。常是外婆在赶集的时候买好新鲜的粽叶,备好糯米和线,等外公回来,便开始忙活起来。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便是绝好的工作台。粽叶翻飞,棕线如梭,小巧的粽子在外公手里总是那么乖顺妥帖,一旁的我常常沉醉于这,精彩的表演。经外公手的粽子是四角,精而实,经过高温的蒸煮后也保存完好,粽叶的芳香更是完美留存,现在的我似乎都能嗅到那冒着白雾的锅里飘出的味道……

我最爱吃的是外公包的粽子,没有馅儿,口感却更加醇厚自然。或许是粽子也沾染了外公的气息吧。在家里外公常沉默,不太表露情感,他一生似乎只留恋于那片黄土地,却事事明白于心。外公最得意的,或许是自己的青年时代。他出生贫寒,排行老三,好不容易有了读书的机会,但好景不长,最后是连跳几级,读完了小学,后来凭着这仅有的一些知识,当起了工会的会计。他常跟我说当时自己是如何渴求知识,也毫不谦虚地说自己学业如何优秀,后来想,大概是那一代人才有的情结。物质的匮乏、知识的贫瘠和求知的渴望,塑造了他们的一生。然后,最终,他还是将自己交给了黄土地,或许,多少代表了那代人挥之不去的命运。

但外公也常出乎我的意料,在我上中学学到世界历史的时候,开始有些炫耀,外公却十分熟练地跟我聊起瓦特和蒸汽机。他爱看历史和地理,常常借着我的书来看,偶尔向我要书,我随手给一本,他总有些嫌弃地说“这个我看过了”。外公看书要戴老花镜,这个时候最可爱了。镜架的一边被他的小孙女摔断了,只剩另一边,外公却舍不得扔,据说这眼镜买得早,那时候还得好几十块呢。为了继续使这副有着革命情谊的眼镜,外公在另一端镜架上套上绳子,挂在耳朵上,看书时却常常一松一紧,甚至滑下耳朵,好不滑稽。

外公跟外婆不一样,他爱吃粽子,也爱吃自己包的粽子。却常常遭到外婆的训斥,说是要留给孩子们,可每年,给这个孩子捎,那个孩子捎,锅里的粽子总不会少。

可今年,我怕是吃不到外婆的甜酒和外公的粽子了,不知道老人在家里会不会念叨。再想下去,怕是肚子呱呱叫,眼泪哇哇流了。趁早做个好梦吧,说不定梦里粽叶飘香,甜酒醉人。

故乡的端午

文/谢汝平

一直感觉,故乡人对端午节不太热忱,既没有春节那种期待,也没有中秋节的气氛。人们对端午节总是淡淡的,好像一不留神就会被忘记,可事实上每年都没忘。说故乡人对端午节没有感情其实并不恰当,只因端午节处在一年中最重要的农忙时节,过节与麦收相比,自然要屈居下风。金黄的麦子等着人们去收割,绿色的秧苗等着人们去载插,忙得不亦乐乎的人们只能草草过节,这并不难理解。

因此对于故乡端午节的印象并不深,既没有什么隆重的祭祀活动,也没有热闹的龙舟比赛,能够跟端午节挂上钩的似乎只有粽子,这也是我们孩子最大的期盼。说起粽子,小时候只有两种情况下可以吃到,一是端午,二是盖房上梁。我一直不懂为何上梁时要包粽子,还有蒸寿桃,一起隔着房梁扔出来,让看热闹的孩子们抢,我也曾抢过几回,总觉得上梁时的粽子比端午节的好吃。

也不是每个端午节都能吃到粽子,很多时候家里没空包。吃不到粽子的端午节总是有些失望,看着别的孩子吃,心中羡慕得很,于是决定自己包。记得那回和妹妹一起打了柴叶回来,也泡了一些米,学着别人的样子包粽子。虽说不容易,最后总算包好了,估摸着父母亲快回来时下锅煮,想给他们一个惊喜。可等父母到家,我满心欣喜地揭开锅时却傻了眼,由于力气小绑绳系不紧,满锅粽子都散了,成了煮着柴叶的大米粥。记得当时疲惫的父母是欢笑的,比吃到真正的粽子还高兴,我们一家人吃着混着柴叶味的米粥,倒也有些粽子的味道。从那往后,每年端午节,我家都会采些粽叶回来煮粥吃,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在故乡,别说龙舟,就连普通小木船和水泥船也不多见,赛龙舟只能是电影电视里的场景,但我们并不在意,我们有自己的船赛。那是用芦苇叶子折的小船,简单得很,选一个宽大的叶子,前后折一下,两边撕个口子,然后把一边塞到另一边之中,前后都如此折叠,一个小小的苇叶船就成了,放在水中,顺着水流的方向漂。那时我们比赛,看谁的小船漂得远,而且不翻不倒,虽然胜利者赢不到什么奖品,心中却会无比高兴。现在回想儿时,可是折了数不清的小船,如果都还在的话,那将是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我或许也成船王了。

粽子可以不吃,午饭可以将就,但在故乡的端午,艾草和菖蒲是必不可少的。艾草田头就有,割一些回家,菖蒲要去浅水里找,扁扁的直直的叶子,和艾草一样有着各自独特的味道。艾草和菖蒲是插在檐下的,像是端午的符号,也有人把它们铺在床下,驱毒辟邪,保护家宅平安家人健康。故乡的端午节又称娃娃节,孩子们打扮得跟年画里的娃娃似的,手腕脚脖上都系着七彩丝绒线,留待七夕时剪下,让喜鹊衔去搭天河上的鹊桥。一个节日给另一个节日留下伏笔,正如割裂不断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母爱如粽

文/姜宝凤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种很老的习俗了,但对我来说更是一份对母亲情感的寄托。

现在吃粽子已不分时节,正如朋友说的,市场上任何时候随便都能买到,其实类似这样的事已经很多了。望着桌子上还散发着淡淡香气的粽子,我又念起了远在乡下的母亲。其实,时至今日,每当端午节,我们兄弟三人年年都能吃到母亲亲手包的粽子。

小时候我对端午节的好感,其实只是一个“吃”字,然而包粽子,也让母亲受了许多累。那颜色翠绿看似柔软、形如大竹叶一样的粽叶,有时如刀锯一般锋利。记得有一次,母亲被粽叶划破了手腕,细长的伤口立刻涌出粒粒殷红的血珠。吓得我哭着劝母亲别包了,母亲却若无其事地笑笑说:不碍事,不包粽子哪像过节的?粽子包完了,母亲就把粽子码在一个大铁锅里,盖好锅盖再在上面压上一块大石板。而我则帮着母亲拉风箱烧火。不一会儿水就沸腾了,咕嘟咕嘟直响,很快粽香味儿就溢出来了,不时从鼻尖飘过,让我馋涎欲滴,至今那一股股粽香味儿深深地埋在我的童年记忆里,令我难以忘怀。

这些年,我们兄弟三人都长大了并大学毕业后相继在城里参加了工作,对粽子的兴趣已不像当年那样热心。现在母亲也已经70多岁了,父亲于前年离世后,她的身体状况也日渐愈下,可端午节一到她还是执意要包粽子,并托人给我们捎进城来。今年端午节前夕我出差顺道回了一趟老家,离家前的晚上,母亲又开始忙碌着淘米,洗粽叶,准备包粽子。我几次上前劝阻,母亲都说:“你工作怪累的先睡吧,我包几个你明天捎着,要不我还得托人去送。”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醒了,闻到一股诱人的粽子清香。餐桌上,母亲已经剥好了三四个粽子,她催促着我赶快趁热吃,别耽误了返城上班。临走时,母亲拎来3个大袋子絮絮叨叨地交待我:“你们哥仨一家一袋儿粽子,馅有好几种,有加肉的、有放大枣的、有掺粳米的,还有咸鸭蛋的,吃了不够就打电话回来,我再包。”母亲边说边送我出了院门,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眶里蓄满了滚烫的泪水,就像袋子里还散发着热气的粽子。

车子启动了,母亲站在村口使劲地向我挥手,走出了很远,依稀还能看见她的身影。母亲伫立在那里宛若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树上开满了一朵朵慈祥的花。忽然间,我觉得母亲的爱多么像这些粽子啊,如此精细、周到,将我紧紧地包裹着。那一刻,我真想调转车头回来拥抱一下母亲说些感激的话,可即便如此,又怎能说尽母亲对儿子的舐犊之情!

一路上,我任由泪流满面……

写在端午节前夕

离端午节还有几天时间,而我对端午的感觉曾是渐往渐远,端午的印象也只是带着昔年的光阴而存在着。粽子作为端午节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在超市里或是小摊铺上都可以买到,而且包装精致美观。可是,我感到好象总缺少了一些什么的,远远没有儿时外婆包得粽子那么好看,味道也没有那么爽口。

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端午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裹粽子的。我外婆先将箬竹叶用热水浸泡三至四个小时,再一张张洗刷干净,就开始裹粽子了。外婆把一张张箬竹叶卷成一个圆锥漏斗形,然后用饭勺填进,盛上满满的糯米,用筷子插实,然后用嘴中咬着的一根细麻片捆扎,翠绿的粽叶在手中自如地翻卷着,一绕一扎只几下,一个棱角分明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包好裹扎而成了。

裹粽子的糯米需要淘洗干净再晾干,我的外婆还在有的粽子中包进一些枣子、蛋黄、猪肉。晚饭后,外婆就把裹好的一串串粽子放在铁锅里,小火慢慢的煮上三四个小时,再让它焖到第二天的天亮。刚出锅的粽子,余温尚存,还带着浓郁的箬竹叶的清香。那个香啊,真是馋人。剥开粽叶,里面的糯米嫩滑、清香四溢。那爽口、那香甜,真是吃了难忘。

端午节,年年都会来,但我却再也不会回到童年去了!在市场经济物欲横流的今天,端午的节日气氛似乎越来越淡了。而我面对这四处飘香的粽子,也已经没有了童年时的那份激动,只有一份对往昔的美好回忆---

在国人的印象里,端午节多是寄托一种怀念。风俗如狂重此时的民风也让端午节成为富有诗意的日子,成为一个绚丽多彩的节日。

在敲下这些文字时,心潮潮澎湃,想着外婆包的粽子,我由衷的兴奋。

端午节,我们来一起吃粽子吧---

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这天不仅要吃粽子,还要赛龙舟,喜庆、热闹。

我最喜欢吃粽子了。粽子是用散发阵阵清香的苇叶包成的。剥开一层层苇叶,便露出了一个白肚子,胖嘟嘟的,让人垂涎欲滴。咬了几口,边露出了金黄的蛋,既可口又美观。吃了蛋黄边见到了“红胖子”——红烧肉,肥而不腻,结合糯米、苇叶的清香,美味极了。

说起粽子,还有个传说呢。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家乡的端午节还离不开赛龙舟哦。你看江上那整齐划一的龙舟:有耀武扬威的紫龙,有温文尔雅的白龙,还有热情如火的红龙……条条栩栩如生,做工精美。

“咚咚……”赛龙舟开始了!锣鼓声震耳欲聋,响彻云霄。赛场周围人山人海,欢呼声、呐喊声、加油声……汇聚成欢乐的海洋。只见每条龙船的选手们都竭尽所能,力争第一,谁也不甘下风。选手们势均力敌,速度如箭,谁也不让谁,吸引所有人的眼球。你看!红龙领先啦!咦!紫龙也快追上了!啊!白龙后来者居上,超过紫龙,越过红龙,夺得头彩。我们的心随着那起起落落的鼓声变化,我们的呐喊也随之沸腾,我们的掌声更随之拍响,

端午节真热闹,也好精彩。不仅有美味可口的粽子,还有扣人心弦的赛龙舟,好开心啊!

端午粽飘香

文/烛光心星

“五月雄黄酒,家家闻粽香”。

农历五月初五,为我国人民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门楣上插柳树枝、艾叶枝、菖蒲草,男女老少带花花绳、挂荷包,吃粽子,喝雄黄酒。南方农村还有赛龙舟的习俗。

据说,端午吃粽子始于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是纪念我国伟大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屈原的。屈原楚国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公正、廉洁,有政治远见,主张革新图治,但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楚王和贵族们的支持,并屡受奸雄排挤。当公元278年楚国国都郢被秦国攻破,屈原看到祖国遭受国破山河碎的命运时,悲愤之极,于这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当地老百姓打捞好久,没有找到屈原遗体,于是用菰叶裹米投入江中,希望江里的鱼虾去吃这些粽子,不要伤害屈原的遗体。传说,粽子投入江里后,被蛟龙所盗,于是楚人又摇快橹、驾轻舟争相驱赶。从此以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把柳树枝、菖蒲草、艾叶枝插在门上,人们带花花绳(彩色线拧和成的小线绳)、挂荷包、喝雄黄酒避邪防蚊虫。古人认为,屈原是被邪恶所害,插上这些东西,不仅是对屈原的怀念,而且是避邪降恶的象征。

粽子,最早是用生长在水边的一种叫菰芦的水生植物的叶子,包上黍米而成。后来才改用柔软香甜的糯米,包上茗竹的叶子。粽子由形状而得名。包好的粽子,深绿的颜色,四面椎体,棱角分明,特别是五个角尖尖的,样子酷是棕榈叶的中心部分,人们就用和“棕”字谐音的“粽”这个名字来叫它。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创造了许多形状精巧、风味各异,花色品种繁多的粽子。除了用糯米意外,还用茗竹叶将肉、栗、枣、柿干、银杏、绿豆、红豆等干果裹在糯米中做成锥形粽、秤锤粽、枕头粽、菱角粽等美观别致的特色食品。

在我国唐代,制粽的水平已很高,出现了名品“庚家粽子”盛行于长安,在《酉阳杂俎》上说它“白莹如玉”,因而备受人们青睐。在宫廷,端午节这一天要大宴群臣,粽子自然是必备之物。宋代四川的粽子也很有名,陆游在诗中说:“白白餐筒美”。他自注:“蜀人名粽为餐筒”。还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清人在《台海使槎录·风俗》中说:“五月五日……彼此以西瓜肉粽相馈赠送。”可见同是炎黄子孙,有着相同的民俗。

端午节的风俗,入画者甚多。画屈原、画杨柳、画荷包、画粽子、画龙舟竞赛。齐白石最喜欢画粽子,1954年他做的一副“粽子”中,以浓淡赭红色,用大笔涂出一个个三角形,或聚或散,分明是熟粽,再以浓墨画系粽子的绳草。为增添画面色彩感,在左上角画两瓣切开的盐蛋,桔红色的蛋黄使满幅画生辉,构图让人叫绝。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从春秋战国一直流传到今天,并且还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及东南亚各国。

记忆中的端午节

“端午到,洪水涝。”早上,一阵瓢泼大雨,惊醒了梦中的我。窗外,豆大的雨,打得甚密。已经干旱了很久,连杭州这个水养的城市,也出现了旱情。老家的这句话,真准。我凝视着窗外的雨,思绪和升腾起的水雾一起慢慢地弥漫开来。经历过的一些端午习俗,在眼前渐渐地清晰起来。

记忆一:避邪石灰符

小时候,父亲是地道的农民,又不识字。我又是老大,每年家里要写个春联或者画个字符的,自然就落在我的肩上了。我是依葫芦画瓢,因为村里家家户户在端午节,都要在门前画上一个石灰符。有了样本,我的“创作”自然也就有底气多了。

记得,母亲在家里负责烧好吃的饭菜,给我们每人一个咸鸭蛋。咸鸭蛋是自己腌制的,清明前后腌渍下去,过程中谁也没有这样的口服,尝尝味道如何。只有到了端午节前一天的晚上,母亲把腌渍在酒坛里的咸鸭蛋捞上几个,耐心地洗干净,晾干。我们等着端午节这天煮上几个,好开开胃。母亲除了煮上一些咸鸭蛋之外,还会杀一些黄鳝,炒上一个洋葱,香得很。这些黄鳝都是在端午节前,我和父亲去田里捉上的,养在水缸里,等着到时烹饪。当然,母亲还会变着原料,凑成一桌饭菜。

我的“创作”活动,要在母亲开饭之前完成。我跑东家看看他家画的形状,又跑西家学学人家的图案。心中有谱了,就抓起一把一把的石灰,泼洒在门前。一会儿工夫,一些歪歪斜斜的、符号不一的图案“诞生”了,可是我不能明白图案里到底诠释着什么。父亲也看不懂什么,自然不发话了。母亲说,这一年比上一年画的好,赏给我一个煮熟了的大蒜。被母亲一夸,心里一种自豪。为了显示“杰作”是我创作,就站在门口,等着过路的人赞赏一两句。有些人看透了我的心思,也会丢下一两句认可的话语。

每年都会做着这样的“事”,可到上中学了,我在外读书,不能给家里画“石灰符”了。也知道了画“石灰符”的缘由,端午节是阴阳开始交替的日子,阳气慢慢销蚀,阴气慢慢生长,由此会产生很多的病毒,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画它,可以杀去病毒,祛除脏气。图案里的有些表象就是驱邪求福的象征。那一年起,母亲开始撒石灰画端午节的“符”了。再后来工作了,我这事就没有再做过了。每每端午节回家,门口都有一个“石灰符”。

今年没有回去过端午,门口是否还有“石灰符”?!

回味粽香

文/AZ家

端午节已过去二十天了,我却情不自禁的想起我的老妈。因为老妈健在的端午节,家里总会飘出粽子的香味,老妈总是早早的把大黄米泡上、粽叶煮上、大枣洗好、马莲草泡软,在端午的头一天包出香香的粽子,吃的时候每每沾了绵白糖,真是香甜。

老妈太上年纪后,就不包粽子了。我一直没和老妈学过,同事同学、邻居好友有知道的,端午前就会把她们包好的粽子送过来几个。这些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风味有别的粽子都是我节日餐桌上的佳肴,也成为我和粽子主人友谊路上的里程碑。

今年,还没到端午节的一天,一位台湾的邻居阿姨给我送来一盘她亲手做的粽子。她和我女儿说,“尝尝我们台湾的粽子吧。”我和这位阿姨每每在电梯或小区内碰面,她总是满面含笑地和我打招呼,萍水相逢,从未深聊过。连她姓什么在哪层楼住都没问过,善良的阿姨竟然会在端午节前想着我们。

趁着粽子还热乎乎的,我们打开品尝这大大的粽子。真香啊!南方的粽子和北方的不同,粽子里要放油盐、放五花肉、咸蛋黄,放大小不一的豆类,还有栗子等。吃起来真是又糯又香!

端午头一天,邻居狗狗的妈妈送来她包的粽子。狗狗是和诺诺同龄的小朋友,平时总在小区内一同玩耍。刮风下雨天就凑在哪家小朋友家连吃带玩,有孩子作为友谊的纽带,家长也成为了好朋友。狗狗的妈妈是个要强能干的女性,她一个人带孩子还能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狗狗’百岁’时请朋友在家喝酒,她做了一桌子的菜,把来宾吃得直咂舌,以为是从酒店叫来的。狗狗妈送粽子又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念叨起在家乡时,老妈包的粽子和亲友们送的粽子。

端午节那天,儿子明亮全家人来我这过节,亲家罗群英带来了包粽子所用的全部,让我亲眼见到南方客家人做粽子的整个过程,真是大开眼界。亲家带来淘好的糯米、腌渍好的五花肉、大小不一的芸豆、红豆、洗好的竹叶,泡软的长草,连同高压锅都带了来。

小鹿、诺诺、小齐三个孩子一台戏。尽管齐齐感冒,也爱在客厅看哥哥姐姐跑来跑去。亲家罗群英一个人包起了粽子,其他人吃着瓜果、聊着家长里短、看着一刻不闲的小鹿和诺诺,一会的功夫,亲家就包了一高压锅。那娴熟劲好像在做家常便饭。儿媳爱婷也来助阵,爱婷包的不比妈妈慢,折竹叶成圆锥形,放拌好油盐豆的糯米,放一块瘦肉,包成四角形的粽,用长草捆扎好,三个或两个用草绳连起来。爱婷还特意给小鹿和诺诺包了两个小小的粽,我对爱婷会包粽感到很惊讶,亲家自豪地说,“她早就会,我包时就教会了她。”

我又想到我老妈,老妈虽会可我从没想学,就更不用说传承给我女儿了。‘技到用时方恨少。’自家的粽熟了,我凑了六个素菜,大家围坐餐桌旁,吃着亲家包的又香又糯的粽,过着温馨安好的端午节。

粽子,不仅是端阳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一项仪式,更是人们友情、亲情的载体。端午节虽然过去了,粽香的余味还在心头。

端午节的记忆

每当端午节,妈妈起得很早,煮很多鸡蛋,送给邻里的孩子们,同样我会收到邻居们送的鸡蛋。那时邻里的关系非常友好。因是节日,家家有许多好吃的东西,孩子们显得很开心。家家门前插上艾叶和昌蒲,那时并不知道插艾叶和昌蒲意味什么,只知道那是端午的标志,长大了才晓得是驱邪。

妈妈会去田野采一些消炎降火的中草药,然后洗干净,晒干收藏,名为“端午茶”,谁要是头痛脑热的,泡上端午茶喝了,病就好,仿佛端午茶治百病。

那天妈妈给我的肘部、额部抹上一种土话名叫黄丹的粉末。妈妈向屋里的各个角落撒上石灰,喷洒白酒…… 那时候没有吃粽子的习惯。

这是我对六岁前端午节的温馨记忆。之后妈妈生病走了。

特殊的端午节

公元二千零一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今天是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其特殊有三点:一,今年的端午节是我第一个不在家里度过的,二,今年的端午节刚好是室友的生日,三,今年的端午节我没有出去玩,独自在宿舍度过。

说起室友生日,我似乎今天做的不太好。怎么说呢,中午室友请大家吃了火锅,很开心。晚上大家在寝室里吃蛋糕,喝酒,玩游戏,同样是开心的。可不知道怎么了,在大家决定出去唱歌,网吧通宵的时候,我说,我不去了,身体有些不舒服。结果一说,虽然室友关心着说拿早点休息。可我并不是特别在意。可能是我对于他今天的做法我有些不认同。认为感觉这种做法,我很厌恶。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总之大家玩的开心就好。

或许对我来说,我不认同的,我就不会虚伪的去迎合。也或许是因为天秤的脾性,总是在大家沉默的时候跳出来活跃气氛,总是在大家欢乐的时候默默退场。反正现在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了。总觉得自己现在会突然变得安静,突然不知道要干些什么,突然会想到发疯,突然会有想发脾气的冲动,很多的突然就会冒出来……然后就会不顾什么的,就去做。室友说我现在变的话少,不活跃了。说我,现在特别我行我素……现在的我,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我了……

其实我不是没有发现,我也在不断的去寻找为什么,我也在努力的去找回原来的自己。可我发现,很难……我真的不知道,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的。我讨厌现在的自己,我讨厌自己现在的行为,独来独往。

唉……不禁想这样唉声叹气一会儿……我到底怎么了……我追问自己……杭航……杭航……杭航……你不可以迷失自己。不要对自己找借口,八宝糖已经离开了,不要再埋着心里的想念,八宝糖没有把你忘记。如若不能成为恋人,其实还是可以是朋友,你不是一直跟自己说,喜欢她,爱她,也是为了让她幸福快乐,让她开心。现在的她,同样过的很好,很幸福,那么与你最初的想法是一样的。那何必要放不下呢……如是阿权所说,已经过去了,要做回以前的自己。吃喝玩乐,样样都不在话下。不要那么的强逼自己。想她就告诉她,想对她说什么就告诉她……我常常会想起阿权的话。可我真的很难做到。我也在问自己为什么自己做不到……也许这些天的经历,告诉我了,面子。我放不下那个面子。既是我很爱她,但是我始终无法面对她的离去……

好了不说了,在这说说乱七八糟的话语,没人会看见,这让我很安心。

对了,今天是端午节,一大早就收到了朋友们的祝福,是开心的,幸福的。一大早就与外婆,奶奶打了电话,是快乐的,愉悦的,一大早就看见暖暖的阳光晒在被子上,是惬意的,欢快的,一大早,就出去散散步,抬头望着蔚蓝的天空,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朋友们都说我比较健谈,或许是吧。可我在私下,话语不多,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我更习惯,亦或喜欢用写的方式,来传达。

给别人的生命带来阳光的人,自己也会享有阳光。加油,杭航。

特殊的端午节,即将在这片欢乐的烟火中结束。我相信,它其实是平常的一天,但它可以使美好的。

艾草香囊粽飘香

文/吴建

农历五月,水清清,草青青,粽叶也青青。儿时端午的记忆中,有挂在屋檐的艾草,有佩戴在胸前的香囊,更有那粽子飘香的甜蜜。这些多姿多彩的节日习俗,总是让人怀念。如今端午节又来临,节日的味道随着粽子的清香沁入肺腑。于是,五月的思绪又一次随着纷飞的忆念梦回童年。

端午节这天,大人们忙完了田里的农事就开始忙家里的节事。母亲一大早就去河边采艾草和其他一些野草,父亲则在家打扫卫生,除蚊驱蝇,让屋里屋外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母亲回来后就将艾草挂在屋檐上。据《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我母亲讲,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解毒的药草,悬在门口,可使驱魔除病。所以,村里人世代相传,在这一天一定要在门上插上新鲜的艾草,以求平安。端午这天,母亲把艾草放在我家那口大锅里,放满水,再在锅里放些鸡蛋,然后就开始烧,一直把水烧开。烧开的水,是青绿色的,水烧开了,鸡蛋也煮熟了。艾草我们不稀罕,我们稀罕的是煮鸡蛋。因为平时鸡蛋是卖钱换日用品的,只有端午这天才能吃到煮鸡蛋。当然鸡蛋是舍不得立即吃掉的,我们总是把圆滚滚热乎乎的鸡蛋捧在手里把玩。鸡蛋壳也沾染上了青绿色,看起来更加诱人。直到傍晚,才把鸡蛋壳磕碎,慢慢地把鸡蛋吃掉。水烧开以后,捞出里面的艾草,把水舀到洗澡用的木桶里,待温了后我们就洗澡。洗好澡以后,母亲就在我脖子上系上丝线。端午前后,镇上到处都有卖丝线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戴的丝线,一直到七月七那天才剪下,扔在屋檐上,让喜鹊衔去为牛郎织女晚上的相会搭建七彩桥。奶奶把她亲手缝制的香囊挂在我胸前,说能避邪除祸。虽说那香味怪怪的,但我很喜欢。

当然,端午这日,对于乡亲们来说,最繁忙的事莫过于包粽子了。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中记载:“洪府制粽,取顶高糯米,捡其完善长白者,去其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箬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大块,封锅闷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故乡人家在制作上可做不到如此讲究。记得母亲裹粽子时,三片苇叶并排,手指间缠绕几下,做成漏斗形,舀进一小碗糯米,加放红枣、莲子等馅,然后用长长的苇叶后半部覆盖住漏斗口,再用一片小叶子裹住口边的两只角。最后的扎绳极为重要,不但要紧还要扎得巧,松了容易散,不巧不好看。这样就像变魔术似的,很快变成一只只小巧玲珑的塔式粽、斧头粽。裹好后将四五只粽子串在一起,打个结。煮粽子时,那股浓浓的清香飘逸得满街满巷都是,诱得人涎水盈盈的,故乡有“一锅粽子香十里”之说。翌日晨起,母亲已将粽子剥好搁在碗里。糯米被染得绿莹莹的,粽子的尖尖处顶着一颗红枣,就如一颗红宝石镶嵌在翡翠上。这画面,多少年来,从没有离开过我的记忆。吃粽子时,蘸上红糖,咬上一口,甜香甘醇,回肠荡气,是那么的令人心醉。

故乡地处苏中,虽然也是名副其实的水乡,但不知为何没有赛龙舟的习俗,更没人喝雄黄酒。夜晚在屋外乘凉,夏天的夜空是那么深邃而恬静。做小学教师的父亲给我讲端午节的来历,我才知道赛龙船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父亲绘声绘色地讲《白蛇传》里的白娘子就是喝了雄黄酒才现了原身。那优美动人的故事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点亮了我懵懂的心田。

艾草萋萋,粽香悠悠,端午节厚重的民俗文化韵味,随着岁月的流逝还在无声地传承着。那是一种民族精神,那是一段悠久历史,使端午节的民俗文化在岁月的长河里绵延不绝,弥足珍贵!

话说端午节

文/刘昌谷

2018年6月18日,即农历戊戌年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本来称为“端五节”,端就是开端和“起初”之意,故初五可称为“端五”。又因按十二地支纪月,五月是午,即五月又称为午月。因此,五月初五亘古以来就叫端午。

端午节的起源在民间有多种说法。山西一带 说是纪念介之推,而吴楚一带 则说是纪念伍子胥,江渐一带说是纪念曹娥,道教说是纪念“地腊”。但这些说法都只限于某一地区。最普遍的说法还是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仅次于宰相的“左徒”,他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战国时代,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主要有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大诸候国,其中秦国较强大,而且更富野心,屈原早就有洞察。他建议楚王不要被秦国的虚情假意蒙蔽,但楚王根本听不进屈原的忠告,反而将他流放。后来,楚国都城被秦国攻破,屈原痛不欲生,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纵身跳入湖南境内的汩罗江而亡。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渔夫泛舟赶来打捞,但一直未打捞到屈原的尸体。于是渔夫用竹叶和糯米来包成粽子投入江中,为的是让鱼虾蟹吃饱了粽子后不去伤害屈原的尸体。从此,留下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这些传说,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热爱和怀念,但这并不是端午节真正的由来。据近代学者研究,端午节原是祭祀龙的节日。中华民族的老祖先以龙为部族标志,伏羲、女娲、大禹都是龙族着名领袖。龙是法力最大的神灵,而端午节这天就是举行祭龙盛典的日子。照此说法端午节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端午节的习俗世代相传,内容不断丰富。除赛龙舟、吃粽子,还有在门外插陈艾、菖蒲、饮雄黄酒、戴香草、驱五毒等活动。而上述活动,除饮雄黄酒、戴香草外都传承了下来。民间还有一种习俗,端午节远天无论是青草,还是藤蔓都有药性,清早起来头不梳,脸不洗就去割回。有的晒干存放,有的当即熬水洗澡,说是驱五毒的最简便方法。这种习俗虽然有些神乎,但爱清洁,讲卫生还是值得称道的。

水做的端午

文/张成林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这一天,注定离不开水,水葬了屈原,水也托起了他不朽的灵魂。

端午是水做出来的,家乡的端午节离不开水,每年端午节,沐浴午时水、泡饮午时茶,吃粽子,看龙舟,把端午的风情上演得风生水起,家乡的端午与水相生,有情有味。

午时水顾名思义,是正午12时取得的水。家乡人尤其看重端午节正午的井水,午时水尤重一个“正”字,每年端午节这天中午,人们纷纷涌向村中的古井。拎桶端盆等候提取午时的井水,午时的水井边,热闹非凡,乡村的古井中,不知有多少只吊桶七上八下,抒写着如水的端午。

如今,家乡早已有了自来水,但是,乡亲们仍然很看重端午节的午时水,他们秉承古老的遗风,每到正午时分便提着水桶,到村中的老井汲水。然后,摆开古朴雅致的功夫茶具,泡沏着独特乡土风味且具保健作用的午时茶,水的味道,茶的清香,抿一口端午的茶水,你可以品出千年的味道。现在端午的午时水,对乡亲们来说,更多是心理上的一种需要和满足吧。

端午节又名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端午水,必须是流动水,且须于端午日午时经日晒后封存,可经久不坏,亦具有解毒、凉身之作用。每年这一天,我都要用冷水洗澡,成了习惯。母亲说端午水洗澡,身上无毒。的确,从小到大我没长过毒疮,连痱子也很少出现过。

这一天,这水,与往常没啥不一样,但这水却具有了特殊功效。水做的端午,则是希冀的载体。洗端午水,喝雄黄酒,熏艾叶,挂菖蒲,为人们避邪驱恶,泄污去毒,所有的毒素,通通驱除掉。当希冀成为信仰,成为一种力量,端午便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东西。

每至端午夜,清灵的月光,让我从一个诗人的身影,想到了家乡的故土。水一样的思绪,水一样柔软的回忆,点点滴滴,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情愫。端午,我在思念里咀嚼千年的诗词,燃烧着一个民族灵魂,那不朽的篇章,点亮了屈原这个爱国的名字。

端午涨水,涨端午水。水做的端午,总会有雨淋淋的感觉,雨水把端午冲洗了一遍又一遍,干净透亮,滔滔的河水,装满了田野。端午之水及时,端午在雨中,在水里。雨水给水稻注入丰沛的浆液养分,为今年的粮食丰收做了充分准备。端午的水绵绵,好象是人们的泪,让我们缅怀爱国诗人屈原。端午的水,是支撑,是力量,把龙舟浮起,龙舟竞过,千幡锦,端午时节,粽飘香。

端午是水做出来的节日,处处离不开水,有着水的柔情,水一样的透明。在水中滋养的端午节,年年生机盎然,是那样水灵灵的,流动着一种思想和精神,散发着灵气和意韵。水做的端午,晶莹洁净,不染一丝的杂念,写着水一样的温情,在我心里流淌。

后端午情

端午放假前一天我就忙了,一直没休息。三天假期过去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收到老姐的一个短信:亲爱的妹妹:今天我给你带来了几个妈妈包得粽子,有空过来拿一下,尝尝妈妈的味道。每年她都带给我粽子吃,她不是我亲姐,但很贴心。我亲弟弟都记不得我的生日,她每年都给我祝福的。以前只有我母亲能做到。我到她单位去拿回粽子,有火腿的,有白米的,还有几个野鸟蛋。蛋是和粽子一起煮的,呈暗绿色,剥开咬一口,很香。今年没有我喜欢吃的红豆粽子,嗯,有点遗憾。

端午那天弟弟照样打个电话给我,心照不宣的,今年端午节恰好是母亲60周岁冥寿。想想以前真傻,过端午的时候也是母亲的生日,我们小的,都没给过祝福的,记起来了,在2000年,也是母亲本命年端午节生日时,我买过一个蛋糕,一家人一起吃的。要不然,现在想想多遗憾啊,子欲孝时,亲不在。

想想小时候过端午多开心啊!那时,母亲很美,父亲很疼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忙着包粽子。我们小人是瞎帮忙的,真正忙的是母亲,两个盆,一边是粽子米,一边是粽叶和粽草。粽子草,类似草绳,用来捆粽子。母亲一只手捏住粽子,然后用牙齿咬住粽草一端,另一只手灵巧的勒紧,打个结,就成功了。包得很精致。最后一起放大锅,里面放点鸡蛋,煮熟一起捞上来。凉了,剥开粽叶,清香扑鼻,食欲很快就来了,用筷子叉紧了,放糖碗里沾点白糖,再往嘴里一送,嗯,好吃极了。因为端午节很多时候是碰上黄梅天的,吃不完的粽子,就在家里厨房拉一根绳,粽子们就被挂上去,我们走路都不好走,弯个腰,我喜欢站在旁边闻粽子味道,特别对我这种从小就超级爱幻想的人是种享受:草香,米香,红豆香,足足可以有部童话了。放学回来肚子饿了,先剥个粽子,拖个小登子坐在门口吃,一边发呆,一边听外面的梅雨。那一切一直都活在我的记忆里了。

这样的端午节的画面在母亲去世以后再也没出现过,我们有时吃亲戚包的粽子,有时买回来吃。但妈妈的味道再也没有回来过。有时想想比较伤感,但是也学会了自我安慰,世上万物,生死轮回。有的东西总要失去,只是或早或晚。当我第一次听小红莓乐队的《ode to my famly》眼泪瞬间就下来了,当时就好像看到了很多很多小时候的画面。当我结束这篇日志里,听得也是这首歌,依然很触动……

端午节纪事

端午节,在我们家乡是“阿使节”,阿使,即父母对女儿的叫法。这个节日,出嫁的女儿得给父母送礼表示问候。我们村俗,农历五月初四为端午节。我有点纳闷,我们村总是比别人提早一天过节,像过年,其他地方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而我们村偏又是一年的倒数第二天。按传统习惯,端午节这天得在门楣上插艾草和菖蒲,以示驱邪逐妖。按理说,应该要包粽子,但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基本上不包粽子。幼小的心灵里对粽子充满了期待,不过,仅限于期待。坐实说,物质的匮乏也会给童年生活带来缺憾,一个人活在世上固然不能单靠吃米,但如果没米可吃,那就会十分危险。

我选择回家过节。父母平常日子过得孤单些或许没有特别的感觉,节日孤单了,神经会十分敏感。小弟一家外出,外出打工的大弟弟早已回家。国家规定的假日,为我提供了回家时间的便利。父亲打来电话,问要不要回家。表面听来,是一个选择性问话,其实,他希望我的答案却并不能选择,我理解他的心情——特别是我在孩子外出读书之后的岁月。母亲包了粽子,父亲买了排骨,准备过节。本来应该由我孝顺他们,却成了我只带嘴回家享受。好在前两天拔了颗多长出来的牙,不会嚼东西,对于诸如粽子、鸭肉不感兴趣。这样,我回家的主题显得特别明确,无非是陪陪老人,就像《常回家看看》那首歌所唱的。

打小弟有了私家车,回家成了一件特别方便的事情。这次回家,我却只能坐村里的小四轮。这很好,一是省钱,从县城到家门口,仅5块钱;开车的又是族中亲人,以为我难得回家坐他的车,我想给他10元,他坚决不要,一副“富贵不能淫”的表情。我很是感动。当然,我也可以雇一辆面的,40块钱。如果这么做,父母会认为很奢侈,他们也会在心底打小九九,回家过节吃的东西不如车费多,划不来。

其实,我坐小四轮有自己的想法。我不过一介普通老师,一不是老板,二不是贾人,不富也不贵,与吾村村民无异,靠打工领工资赚得身上衣裳口中粮,本无架子面子,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还是当年老毛对知识分子的教导呢。我借坐车之机,听听乡音,了解村情。司机是个善侃的中年人,说起话来如竹铜倒豆,速度快,口无遮拦,其实要拦也拦不住,因为话题一旦牵扯出来,同车的村民也会续着说,就是想停也不能够。坐在车里,我只需打开耳朵,听他们“谈古”。这样,我坐在车上,知道了前几天,村里为了选村长,两个人打架,报了警,三更半夜,警车虺哩呼噜地响彻整座山村,警灯将漆黑的村子照得直晃人眼,扰人清眠。我听他们对民主选举的看法和态度,对村干部的诅咒。我还听说,村里一个叫“野猪”的人,像一粒蒸不烂煮不熟的铜碗豆,派出所的人员也管不了。此人经常喝酒,口袋空了,就去别人的场子拣矿碴,矿主报告派出所,抓了去,又放了回来。最后,干脆就放人家一马。这叫民不畏抓,又能奈何?……我想,如果每星期回家一次,又都坐小四轮,我与村民的距离就会拉得很近。当然,如果写点文章,也会捞到免费的素材。

端午节,恰逢少有的雨季,天空下着绵绵的雨。其实,于我而言,下雨天,真好!一面自然是欣赏山村雨中的景致。时而飘着毛毛细雨,时而下起瓢泼大雨,山间的草树全沐在雨中。雨停了,那经过雨水濯洗过的草树越发显得有精神。我就这样与父母对坐着,除了午休、吃饭的时间。吃过晚饭,我们继续聊天,父亲习惯早睡,没聊多久,瞌睡虫便将他的上下眼皮合上;抽了烟,仍然打不开。他就兀自先睡了,母亲的睡眠时间省得很,在我的记忆里,她有时可以一整夜不睡觉。我与母亲继续聊天,但不知何时,父亲惺忪着睡眼,又加入我们的聊天队伍。睡了一觉的父亲特别精神,一边抽烟,一边有一沓没一沓地聊着,而屋外的雨仍是下得缠绵悱恻。其实,我们聊的话题,像炒冷粥一般,炒了一遍又遍,基本没有什么新鲜话题可言。父母的一生在土地,我的大部分时间与文字打交道,我们聊的话题大多还是童年、亲戚、农事、孩子读书等。其实,聊什么并不重要,关键还是这种聊天的温馨感觉。直到十二点,我们的聊天才告结束。因为第二天,我还得坐小四轮出来,车就一趟,开得早,五点半左右就得起床。

第二天早晨五点半,父亲准时喊我起床,母亲早已炖好了两个鸡蛋,锅里的稀饭正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

故乡的端午节

文/一片秋叶

今天是端午节,而故乡人都称之为端阳节。在故乡,端午节是一个隆重的节日。这天,村子里热闹,小伙子相亲,新媳妇过门,到处欢声笑语,喜气洋洋。用母亲的话来说是“年有三朝,端午一日”,所以故乡人特别重视端午节。母亲是养猪能手,她喂养的猪特别肥壮,每年除上交一头给政府外,自个家里在过大年和端午节的时候都要杀一头,这样,亲戚朋友也能同我家一样,过个丰盛的节日。

故乡的端午节,村里人是不包粽子的,而是用石磨磨小麦来做馒头和包子。母亲总是在端午节前夕的夜半时起来和面,第二天早晨,发酵后的白面,满满的两大盆,如初生的婴儿,白白嫩嫩,软软绵绵。母亲把和好的白面做成三样:一样是馒头,一样是小葱和瘦肉馅包子,一样是红糖和芝麻馅包子。每年端午节这天,一家人都能吃到母亲做的麦香扑鼻粉甜可口的馒头和包子,母亲的心也就像包子里掺了芝麻的红糖浆。

在我记忆中的端午节,又好似农家特别的节日。这时候,麦子已收割,蕃薯已放藤,稻子也长出了新绿,农忙时节也过了,勤劳的村里人象松了口气似的,在端午节这天,不仅可以甜甜地吃顿香喷喷的美食,而且还可以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享受节日的喜庆。

而每逢故乡的端午节,母亲总是要忙碌好多天,白天忙农活,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为我们兄弟姐妹赶做新衣服和新布鞋,常常是夜深人静了,母亲还在孜孜不倦地穿针引线。灯影憧憧,银线飞舞,年年岁岁,从不间断。那时,我们这些小孩期盼端午节就象期盼过大年一样的期盼着。因为这一天,我们不仅能吃上母亲做的美味佳肴,还能穿上母亲做的新衣服和绣有莲花的新布鞋。童年早就成为过去,而故乡的端午节一直是充满喜庆和慈爱的记忆。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传说颇多。我真正更多的懂得端午节还是在我上学以后。我的启蒙老师王义登先生是一位博学多识的老先生。从他那里,我知道端午节的起源;他教给我唐代诗人文秀的诗歌《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笔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我从此得知,屈原饮恨投身汨罗江,端午节是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除此之外,他还告诉我民间还流传着一些说法,说是为了纪念各民族的杰出英雄人物: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投江祭父的孝女曹娥,大理白族坚贞不屈的白洁夫人,西双版纳神勇的傣族王子岩洪蹩,苗家的屠龙英雄保儿,采集百花降病魔的藏族姑娘莲花,岁暮捉鬼的钟馗,忠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等。

如今,母亲常说城里的端午节没有什么节日的味道,只有故乡的端午节,才是有气氛的节日。母亲总忘不了在故乡端午节这天:千门万户都插上艾草和菖蒲,说是这两者象征屈原的马鞭和长剑,可以辟邪;此外,还要系百索子,手腕上和脖子上系五彩丝线,用以辟邪;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用以解毒驱邪;吃“十二红”,这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并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故乡,家家户户都有。

今天是我家离开故乡后的又一个端午节。全家人吃着我包的粽子,与二十多年前,母亲做的馒头和包子相比,味道不一样,气氛也不一样;慈爱是否一样?纪念又是否一样呢?

端午节的颜色

文/李梅

总觉得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颜色。红红的对联、爆竹,跳动的烛光,映着一张张喜悦的脸——红色,是春节的颜色。万物萌发,山坡、湖畔、田野新绿铺陈,人们纷纷走到户外踏青——绿色,是清明的颜色。那端午节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呢?

记忆里的端午节不仅散发着粽子的清香,还散发着成熟的麦香。所以,每当麦子变黄时,我就知道端午节到了。

你看那大片的麦田,一望无际,前几天还都绿着,几阵南风吹过,麦子就变黄了,速度几乎肉眼可见。这种黄不像油菜花的黄,油菜花的黄鲜亮耀眼,有一种少女的活泼与明艳;麦子的黄比油菜花的黄更敦厚更宽广,它们用这种黄包围了村庄,连空气都被染成了温暖的黄色。

中秋节吃石榴,端午节离不开杏。每年阴历五月初,杏子变黄了,它们躲在那密密匝匝的树叶间,黄黄的圆脸泛着微微的红。熟透了的杏子会自动离开母体,坐在树下吃饭,有时会感到头被一个东西轻柔地敲了一下,伸手准能摸到一颗黄澄澄的杏子。自然成熟的杏子糯甜可口,自是掉光了牙的太奶的专属。小时候总是问太奶,牙齿怎么都掉光了,她也总是慈祥地笑着回答:“吃没熟的酸杏酸掉的呀。”怕和太奶一样掉光了牙齿,从不敢吃未熟的杏子,也正因此,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等它们成熟。果树是自家的,鸡鸭鹅也是家养的,端午节这天,我们有邻里互换禽蛋品尝的风俗。你家端来一碗鸡蛋,他家回赠一瓢鸭蛋,礼尚往来中,母亲总会多赠还一碗黄澄澄的杏。

汪曾祺在《端午节的鸭蛋》中这样写家乡高邮的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就冒了出来。”我家的鸭蛋也有如此的特性,剥开一层淡青的壳,再剥去一层青白色的蛋白,一颗圆圆的像杏一样的蛋黄就出来了,像早上刚爬上树梢的太阳,又像十五高悬在空中的月亮,掰开来,一股黄油渗出,散发着让人不可抗拒的香。

端午还有一种黄让我难忘,那就是雄黄。进入五月就进入了夏天,各种毒虫的活动日渐猖獗起来。怕孩子受到它们的侵害,母亲总是提前买回一包雄黄,在端午节这天用水调成黄色的液体,一一涂抹在我们的耳后、肚脐、手腕、脚脖处,据说抹了雄黄后,蚊蝇绕着飞,蜈蚣、蛇蝎、蟾蜍绕着走。端午节一大早,在村里总能遇到一个个身上黄成一片一片的孩子,拿着鸭蛋到处闲逛。

“杏儿黄,艾叶香,麦子黄遍南山岗。”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采来艾草,挂在房檐,既辟邪,又可驱蚊虫。雄黄总有被洗掉的时候,爱子心切的母亲就用艾叶缝制香囊挂在孩子脖子和手腕上。缝制香囊的布,母亲偏爱黄色的绸缎,将布剪成圆形碎片,做成合围的小兜,将艾叶填进去再缝合,下坠流苏,一只精巧的艾叶香囊就做好了。缀在手脖上,像挂着一个个行走的黄杏。

一想到端午节,就觉得那麦田,那黄杏,那裹着黄油的青皮鸭蛋,那晃来晃去的香囊,幻化成一片柔柔的黄,氤氲在我身旁,心中就充满了无穷的温暖和前进的希望。

闲话端午

文/玉兰客

记忆中小时候的端午节,既是盛夏的大节,更是春节后的又一个隆重节日,充满童趣。那时,除了几个老秀才,没有几人知道端午节的来历,至于屈原和汨罗江更没听说过。

如今提起端午节,就必得怀念屈原,文必汨罗,诗必屈子。好像不如此,就是不懂历史,不爱祖国。

亦闻原始的端午节就是一个农事节,人们庆丰收、祭黍神。巧的是,屈原在这一天选择了离世,选择了献身警世,为端午节增添了几多伤感与崇高。

屈原是伟大的,精神可歌可泣。从公元前278年算起,汨罗江又流逝了二千二百九十六年,屈原的英灵也在江中生长了二千多个春秋。

端午节,对于文人来说,有了一年一度抒怀的时机,欣欣然;对于百姓来说,在庸常的劳累中得到丝缕的清闲,乐陶陶。这些都赋予了端午节存续的必然性。

历史自当尊重,先贤亦应敬畏;饮水当思其源,经过且记来处。要纪念屈原,就要过好端午节。只有端午节的具象符号真实地存在,节日的风俗才有依托,民族的魂魄才不致飘散。

中华之泱泱,风俗之各异,不能也不可能求其同。昆仑天山,兴安长白,三江源头,天涯碧海……无论以何种方式过端午节,都是对屈原的纪念,对节日的传承。

粽子、艾叶、菖蒲、花花馍、雄黄酒,这些都是端午的具象符号;竞龙舟、打露水、悬艾叶、颂诗章,都是过节的方式,不一而足,不厚古,亦不非今。

踏晨浸露,摘叶拂尘,掬风醒怀,未尝不可;享受美餐,举杯庆丰,敬畏上天,未必不对。

我追怀屈子,吟诵爱国情怀,思慕粽子龙舟,渴望香草加身,也愿意在端午节里打露水,寻艾叶,觅莓子,喝雄黄酒,吃花花馍,更加希望夏季里的端午节,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永远闪光,在传统的节日中永不失色。

上一篇:关于深奥的文案(精选100句)
上一篇
下一篇